課程思政的實踐要求
王 珩
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真正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在辦好思政課過程中,如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貫穿高校課堂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構築育人大格局,成為新時代中國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今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要求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方針既定,關鍵在於怎樣貫徹落實。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提高認識,把握課程思政的特點和要義。思政課程自不待言,即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是高校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課程思政則是指所有課程的知識體系都體現思政元素,所有教學活動都肩負起立德樹人功能,全體教師都承擔起立德樹人職責。具體講,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各門專業課程之中,使二者有機結合,水乳交融,以達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的。事實上,許多專業課程都藴含豐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專業知識本身具有明顯的價值傾向、家國情懷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基礎上實現進一步開發和拓展。需要認識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就是要在知識傳授中寓意價值塑造,在理想信念傳播中豐富知識傳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出發點和目標一致,都是立德樹人,二者共同構成思政教育的有機整體。
在課程思政建設上,重視將馬克思主義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實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而且應該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藴含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主流價值和道德規範,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思政教育資源更具感性化特點,如古文經典中大量的寓言故事、成語名句、意境畫面,足以提升課程思政的魅力。當然,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納入課程思政過程中,要注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應重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遵循規律做好教學工作。
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需妥善處理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關係。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不是硬性在專業課程中剝出幾節課時來專門講授思政內容,而是深挖各類專業課程價值元素,實現隱性育人。這就要求課程思政必須講究方式方法,增強知識傳授的親和力和藝術性。施教者應多學習、廣涉獵,認真研究教學的每一環節,努力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統一起來。要做到這一點,方式方法需靈活多樣,教學語言需豐富多彩。應對每一個知識點反覆推敲,使課程設計臻於完善。要在施教中檢驗效果,及時收集反饋信息,不斷修正教學方案。要巧施教、精施教,充分利用有限教學時間,舉一反三,一石多鳥。將理性分析與情感帶入相結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理帶情、以情助理,注重感化、注重吸收。
課程思政必須貫徹當下性原則,避免僵化老套,陳言相襲。須知,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信息來源渠道多種多樣,與教師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年齡差,既有知識結構上的距離,又有情感意識方面的差異。如果忽略這一點,僅從教者角度出發施教,就可能榫卯不對,立意雖好,收效不大,甚至出現負面效應。因此,作為課程思政的施教者,必須正視現實,勇於接受新事物,主動了解大學生所思所想,力爭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尊重他們的情趣和愛好,理解他們的困惑和渴求,做到心靈互通,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效引導,使之轉化為青年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
課程思政建設任重道遠,更需要施教者的覺悟和恆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讓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並轉化為施教者個人和集體的自覺行動。
(作者系鞍山師範學院教授)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於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複製、編輯或發佈使用於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複製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佈,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