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
賈建鋒 羅明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社會都要重視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讓廣大青年在創新創業中煥發出更加奪目的青春光彩。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確定明年重點任務時作出部署,“要加快國內人才培養,使更多青年優秀人才脱穎而出”。高校依託自身優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將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青年創新力量。實現“1+1>2”的協同效應,需要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於投身創業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梯隊。
釐清認識誤區,樹立正確融合觀。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首先必須釐清認識誤區,樹立正確的融合觀。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創新創業都是和“開公司、當老闆”有關的事情,很多大學生把開網店、做微商當作創新創業。這種現象暴露出大學生對於創新創業與專業學習之間關係的認知誤區。實際上,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但又不是一回事。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能夠使學生形成完整系統的知識框架。創新創業教育是專業教育的發展與變革,旨在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使其成為複合型人才。將二者簡單地累加,要麼加重大學生的負擔,使精力分散,要麼相互干擾,難以收穫好效果。因此,應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理性引導,以良好的融合氛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應採取多樣化措施,使學生明確創新創業的真正內涵,鼓勵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創新創業相關活動。大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融合觀,才能使創新創業擁有專業知識的支撐,使專業知識在創新創業活動中得到有效運用。
增強引導力量,建設高素質導師隊伍。在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導師隊伍是重要的推動力量。創新創業導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且是“學生實現創新創業理想的指引者”。目前,高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師資構成方面,創新創業教師往往是管理學科教師、學生輔導員等沒有創業經歷的教師,或是外聘的企業經營人員,兼具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實踐的雙師型教師較為匱乏。在師資水平方面,人員簡單彙集組成的教師隊伍,難以達到創新創業導師應當具備的水準。加強師資力量,需要從豐富師資構成和提升師資水平兩方面入手。首先,師資的構成應體現專業性和多樣性,更多配備具有創新創業專業背景的教師。其次,應努力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參與企業經營實踐等形式,豐富教師的實踐經歷。最後,鼓勵教師將實踐內容與自身專業知識相結合,將實踐經驗進一步昇華為理論,以自身研究成果不斷豐富創新創業的教育內容。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全過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規律,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
把握知識關聯,構建雙螺旋課程體系。大學生的大部分理論知識來源於課堂,融合思維的建立也主要通過課程融合來實現。高校在推進課程融合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與體系結構兩個方面。在課程內容方面,大部分課程只是將創新創業知識與專業知識在形式上生硬地結合到一起,融合效果不理想。在體系結構方面,存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完整或與專業課程體系缺乏聯繫的問題。因此,應建立一套雙螺旋課程體系,讓創新創業知識與專業知識實現全過程、漸進式的有機融合。首先,科學把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與專業課程體系的關係,使它們如DNA雙螺旋結構中的兩個鏈條一般緊密結合。在教學的每一階段都注重挖掘兩類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繫點,以點帶面,促進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結構,同時做到步調一致、同步推進。其次,雙螺旋課程體系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低年級就開始進行課程融合,及早培養學生的融合意識。最後,把握好雙螺旋中兩個鏈條融合的節奏。逐漸增加融合的深度與廣度,由通識性融合逐漸向專業性融合過渡。雙螺旋課程體系的構建,有助於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實質性融合。
強化理論應用,搭建綜合實踐平台。實踐活動可以強化理論綜合應用,加深學生對融合課程中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增強協同效應。目前國內一些高校實踐平台的建設情況參差不齊,大多存在設立後學生使用率較低的情況。這使得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了創新創業知識與專業知識後缺少實踐鞏固環節,融合效果大打折扣。由於學生對於實踐平台的需求多種多樣,有必要構建一套綜合實踐平台。一方面,拓展平台的寬度,為學生提供跨專業甚至跨學校的實踐鍛鍊機會。比如商科學生與工科學生共同開展實踐活動,既解決商科學生擅長創新創業理論但缺少實踐應用的問題,又解決工科學生具有應用性較強的專業知識但在創新創業知識方面有所欠缺的問題,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扮演不同角色,將學到的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知識有機融合,實現知識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另一方面,拓展平台的深度,既要積極構建學校主導的校企聯合平台,為學生提供更真實的實操環境和更多鍛鍊機會,又要支持相關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模擬實踐機會。綜合實踐平台的構建,可以滿足不同學生應用融合知識的需求,強化整體協同效應。
(作者單位分別為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省委黨校(遼寧行政學院、省社會主義學院)工商管理教研部)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於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複製、編輯或發佈使用於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複製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佈,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